学院要闻
首页
>学院要闻>学术动态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经管大家谈·青年说】张伟:积极构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协调发展机制

发布日期:2025-03-06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该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构建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协调发展机制的高度重视,旨在通过强化生产与贸易的协同联动,以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和贸易布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确保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粮食生产和贸易都是我国农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凸显稳产保供仍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底线要求。当前,受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及消费升级影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使我国粮食供需维持在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粮食进口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填补供需缺口以及促进贸易平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合理利用粮食进口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及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下,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国际进口的显著冲击。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58亿吨,全年进口总金额超过4900亿元。其中,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5亿吨,进口依赖度超过80%;大麦进口1424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小麦进口量1101万吨,超过了963.6万吨的关税配额;玉米进口量1376万吨,超过了720万吨的关税配额。由于进口农产品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规模进口叠加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国内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进而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粮食生产体系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近年来国产大豆面临滞销困境,国产玉米、牛羊肉的价格也呈现持续下行趋势。除国内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外,低价进口农产品冲击也是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粮食生产与贸易之间的协调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产品进口的数量、时机及节奏安排上,政策调控尚存不足,未能充分考虑国内生产状况及市场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导致进口节奏与市场调控缺乏协调性。这种非协同式的进口策略扰乱了国内农产品市场,不仅削弱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也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以推动农产品贸易与国内生产的深度协同,从而优化进口调控机制,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安全,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为实现粮食生产与贸易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首先,应强化农产品供需平衡表的指导作用,全面掌握生产、消费、进出口、价格及库存等关键数据,精准反映市场供需状况,为科学调控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动态调整进口规模。在国内供应充足时适度限制进口,防止市场冲击;在供给不足时,适时扩大进口以保障市场需求。其次,应加强对生产和贸易主体的引导。农民和企业需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关注国际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协同发展,确保产业链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当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升时,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引导适度扩大生产;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及时调整种植或养殖结构,防范市场风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