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作为关注农业与气候变化适应机制的青年学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展现的农业政策框架令我尤为振奋。文件将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置于首位,直面气候变化冲击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并在科技创新、防灾体系构建及生态治理等维度设计了系统化应对方案,体现出中国农业政策设计已深度融入气候适应思维。
一、气候变化冲击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文件开篇即强调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国内风险挑战交织的现实,反映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安全威胁加剧的深刻认知。中国年均因灾损失粮食超600亿斤,气候风险已成为农业生产首要非传统威胁。文件提出的粮油单产提升行动、耕地质量保护工程及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直指气候变化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波动加大的核心矛盾。特别是推动“大食物观”落地,通过深远海养殖、林下经济等途径分散传统种植业的气候风险依赖,本质上是对农业生产系统韧性的结构性优化。
二、科技赋能与气候适应能力升级
在气候适应技术路径上,文件彰显两大创新:其一是生物育种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突破性品种研发,与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形成互补,例如耐高温干旱作物品种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升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其二是灾害防控体系的智慧化转型。依托“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构建的气象灾害预警网络,将北斗导航、物联网技术植入防洪减灾体系,这种“数字新基建”有助于灾前预防与灾后恢复效能。
三、制度创新中的风险分散机制
文件在风险管控领域实现了政策工具突破:一方面,通过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构建起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产粮大县保费补贴比例下调与横向补偿机制的建立,实质上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同网络;另一方面,耕地非粮化整改设置过渡期、撂荒地分类复垦等柔性管理措施,反映出对气候变化区域异质性的政策响应。这种“硬约束+软调节”的组合拳,在保障耕地红线的同时预留了气候适应弹性空间。
四、生态治理的系统性突围
文件将土壤修复、水资源管理纳入农业防灾体系,凸显生态治理在气候适应中的基础作用。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与南方酸化耕地改良的投资倾斜,针对性地破解关键生态脆弱区瓶颈;而农药减量、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则从源头增强农业系统的气候缓冲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升作物抗寒能力,这类“藏粮于地”举措具有长期战略价值。
总结
此份文件标志着中国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安全与韧性并重的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制度重构与生态修复的多维发力,中国正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农业适应性转型的东方方案。作为研究者,我们期待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强化循证决策,推动形成气候适应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