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同时,文件还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动农业向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这一要求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一脉相承,规划中强调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要求和新思路
中央政策文件体现了我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要求和新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重点强化”到“系统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思路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科学减量,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拓展到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的系统治理。这标志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局部强化向全面系统治理转变。
2. 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推进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有机结合,发展生态绿色种养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有机结合。
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系统治理的关键节点
特别指出,在系统治理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打通种养结合、构建循环农业的核心节点。我国畜禽粪污的产生量巨大,年产生量超过40亿吨,其中生猪、牛和家禽是主要畜种。目前我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约为78%,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到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具有多方面意义:
1. 上游: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畜禽粪污科学管理有利于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通过优化饲料配比、堆肥方式,推广干清粪等实用技术,降低畜禽粪污养分损失,推动就地就近科学还田。养殖业粪污科学管理和有效资源化能够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有利于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供给能力。
2. 下游:畜牧产业能力提升与畜产品溢价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以综合提升畜牧产业能力,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溢价能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形成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长效机制,有助于系统优化畜牧业养殖方式和生产模式。绿色生态养殖有利于养殖环境改善,畜种健康和防疫,畜产品安全与质量显著提升,形成市场溢价和特色畜产品。
三、未来展望
我国正加速构建一个绿色、高效且可持续的农业食物系统,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展望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农业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借助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水平与效率,打通种养结合的瓶颈,优化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推动经济、环境和民生的协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