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首页
>学院要闻>学术动态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经管大家谈·青年说】龙文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发布日期:2025-03-10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部分中明确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核心在于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文件在延续往年强调抓好“菜篮子”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进一步加强蔬菜供应基地建设。延续既往政策方向,文件继续对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系统安排,明确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此次文件对森林食品给予了更高程度的重视,特别提出要丰富“森林粮库”,这呼应了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作为世界食用菌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食用菌主要出口国,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4334万吨,总产值达3966亿元。文件提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未来应充分发挥我国在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将中国食用菌推向国际市场,为丰富全球食物供给做出更大贡献。

除了上述传统食物外,文件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将“开拓新型食品资源”纳入一号文件。当前植物肉、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被广泛视为新型食品资源。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些新型食品资源正逐渐成为农业食物系统的重要补充,呈现诸多独特优势:在食物供给层面,这些资源生产周期短、空间利用效率高,不受气候条件限制,能有效拓展食物来源,提高供给韧性,减轻对传统农业资源的依赖;在营养健康方面,它们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营养选择;在环境保护方面,与传统畜牧业相比,这些新型食品资源生产过程中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土地占用,生产效率更高,碳足迹更小,代表了更加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审视中国新型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消费者对新型食品的安全问题仍存疑虑,新型食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型食品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积极抢占新型食品这一未来食品产业的新赛道。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扎实的数据作为决策支撑,但目前尚缺乏对不同类型食物的相对统一的监测统计。文件在去年提出“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不仅要覆盖生产环节,还应将流通、加工、消费环节都纳入其中。未来应在建立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运用这一统计监测体系,以更好地解决目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土地利用、科研投入、补贴政策、考核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