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来,“大食物观”逐渐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近年来,中央连续三年在“一号文件”中强调“大食物观”,推动农业从单一粮食生产向多元化食物供给转型。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第四条),涵盖了饲草料、青贮饲料、林下种养、草原畜牧业、生态渔业、海洋牧场、以及食用菌和藻类等多个领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在第一条提出“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八条中提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新增了蔬菜应急保供、森林粮库、生物农业、大食物统计监测、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以及兽用抗菌药减量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内涵。
蔬菜作为我国传统膳食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等必需营养素,还在调节代谢功能、预防慢性疾病及支持特殊群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蔬菜在生产、流通、加工及制作等全环节的碳排放远低于动物性食物,是各国膳食指南重点推荐的食物。然后,过去三十年间,我国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逐年递减,人均每日蔬菜消费量从1990年的近400克下降到2020年的250克左右,已经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超过半数成人的蔬菜摄入量甚至低于指南推荐的最低标准。
蔬菜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季节性短缺与价格波动。蔬菜生产易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季节性供需失衡频繁发生。例如,极端天气(如寒潮、暴雨、干旱)常导致主产区产量骤降,引发区域性供应紧张和价格暴涨。此外,蔬菜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大中城市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但本地化生产能力不足,蔬菜供给严重依赖跨省调运。产销衔接不畅造成“卖难买贵”现象频发,小农户分散生产与规模化市场需求脱节,订单农业占比不足10%,供需信息错配问题突出。例如,2024年山东寿光蔬菜滞销事件中,大白菜地头价跌至0.2元/斤,而同期上海市场零售价达1.8元/斤,价差达9倍。此外,由于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蔬菜流通环节损耗率高达25%,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长距离运输不仅增加了损耗,还推高了大城市等主销地的价格,比如北京市场外地蔬菜占比超70%,其中运输成本占售价的30%以上。
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首先,通过蔬菜应急基地建设建立动态储备机制,在灾害或价格异动时投放市场,缓解短期供应缺口,有效平抑市场波动。重点可在华南、黄淮海等主产区建设基地,缩短运输半径,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其次,推动大中城市周边设施农业更新,提升蔬菜本地化供给能力。通过推广智能温室、垂直农业等设施,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减少蔬菜供给的季节性波动。最后,完善产销衔接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生产基地+商超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与成本加成;同时建立蔬菜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全国性蔬菜价格指数和库存预警系统,提前调控产能和储备规模,实现全链条优化与风险防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这两大措施,精准直击当前蔬菜供应链的三大核心矛盾——季节性短缺、高损耗低效率、产销脱节。通过“应急保供基地+设施农业更新”的组合拳,既强化了短期风险应对能力,又推动长期供给结构优化,与“稳价格、保民生、促增收”的政策目标高度契合,对于贯彻落实“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附录:2023-2025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食物观”的表述
2023年一号文件第(四)条: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2024年一号文件第(一)条: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2025年一号文件第(八)条: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加快建立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