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首页
>学院要闻>学术动态

陈靖博士在《经济学(季刊)》发表论文谈疫情后的城市规模与就业冲击

发布日期:2022-12-15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我院陈靖博士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论文《城市规模与就业冲击——基于新冠疫情后的网络招聘数据分析》,近日发表于经济学领域知名期刊《经济学(季刊)》2022年06期。



论文标题:城市规模与就业冲击——基于新冠疫情后的网络招聘数据分析

作者:陈靖,李惠璇,徐建国,陈子浩

摘要:本文基于网络招聘、移动互联网定位数据,研究新冠疫情复苏阶段城市就业市场的差异性及来源。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对就业复苏有明显促进作用。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就业冲击越小,就业市场恢复越快。本文定义了一个空间维度的城市规模口径“有效城市化面积”,结果类似。其内在机制是人口集聚带来的产业异质性、城市基础设施托底机制能够分散就业市场冲击,创造就业。对城市人口的限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忽视,不利于稳就业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文章下载:城市规模与就业冲击——基于...冠疫情后的网络招聘数据分析_陈靖.zip


以下为陈靖博士对这篇文章的介绍与解读:


新冠疫情带来的人口流动限制和生产受阻,让全球劳动力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2020-2021年全球约损失了近4亿个全职工作岗位。国际劳工组织警告,在空前的劳动力市场危机后,将出现地区间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复苏。在疫情外生冲击之下,不同地域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复苏存在怎样的不平衡性?产生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测算和反思,将既有助于我国各地增强本地就业市场防冲击、稳就业的能力;亦有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局部就业市场复苏不平衡的矛盾。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我国是一次全国性的外生冲击事件,全国范围内严控人员流动,短期内全国经济同时“停摆”。本文利用网络招聘数据,基于我国第一次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期各个城市的就业市场表现,量化分析城市规模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复苏的影响及微观作用机制。 

城市作为承载劳动力的主体,对创造就业岗位、稳定民生工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关于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对就业市场的促进,有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学者们发现人口在城市集聚,对就业市场有规模递增的正外部性,更大的城市规模意味着更低的劳动力匹配成本、更高的劳动力匹配效率、更多的就业岗位需求以及更高的工资溢价。不过,对于就业市场上大城市对小城市反超的主流观点,部分学者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更有帮助。我国的政策层面,尤其是底层实践操作政策的分歧更大。无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还是实践层面,关于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对就业市场的讨论均集中于经济平稳增长时期。在外生冲击之下,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市场表现的差异性尚处于研究的空白。

本文发现城市规模对城市就业市场复苏具备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一次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期,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城市在疫情后经济复苏期的就业冲击越小,就业市场恢复速度越快。人口规模每增加100万人,疫情后城市就业市场冲击就会降低2.30%,人口规模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疫情后的城市就业冲击会降低10.22%。

并且,从一个新的空间维度对城市规模的衡量指标“有效城市化面积”来看,和上面结论一致,仍然是城市有效城市化面积越大,城市在疫情后经济复苏期的就业冲击越小。城市有效城市化面积每增加100平方公里,城市的就业冲击就降低3.3%。

为什么城市规模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复苏的重要影响因素呢?本文验证了两个重要的微观机制。通过量化各城市的产业异质性指数,我们发现城市人口规模增加,能够提升城市产业异质性,从而有效地分散就业市场的冲击。产业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使得外生冲击下,规模越大城市的就业市场越好。

其次,我们还验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有效性。城市基础设施越完善,越可能在危机后为城市的人口提供更好的集聚和链接的基础,越有助于缓冲城市的就业市场冲击。基础设施的托底机制对于城市低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就业冲击的缓冲作用尤其明显。

本文研究贡献填补了外生冲击中,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空白。利用一次全国性外生冲击事件,发现外生冲击下,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仍然成立。第二,本文验证了城市规模对就业市场影响的微观影响机制。文献中关于外生冲击中城市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机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机制层面。本文推动了该领域的微观作用机制实证研究,证实了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产业异质性能够帮助劳动力市场抵御外部冲击,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能与城市人口集聚产生协同效应,降低本地就业市场冲击。第三,本文提出了衡量城市规模的新维度指标,包括本文构造的城市网络经济人口规模、有效城市化面积规模。分别从人口、空间角度,对城市规模衡量指标进行了重大改进,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将时常被漏算的流动人口、人口集聚程度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指标纳入了测算范畴。

本研究具有明确的政策意义:一是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承载能力,是帮助稳就业的基石。在外生冲击发生之后,本文验证了城市就业市场的抗冲击能力随着城市人口规模而增长。另外,很多城市存在大量限制外来人口落户、流动的措施。与常见观点不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虽然外来流动人口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数量,但是同时也在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需求,形成正向循环。限制外来人口的政策,会阻断这种正向循环,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在我国当前,城市集聚规模效应仍然很大,盲目限制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无益于稳就业任务,也无益于经济增长。

二是增加城市的有效城市化面积,对于一个城市的生产、就业能够带来显著正面影响。在我国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很多城市争抢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机会,希望高技术服务业能够拉动其他部门的就业,促进城市自身增长。本文发现表明,高技术服务业、低技术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创造,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水平高度敏感。高技术服务业人才既严重依赖城市人口集聚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也敏感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情况。本文结果表明,进一步增大城市的有效城市化土地面积,是稳定就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介绍:

陈靖,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香帅工作室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劳动力市场、资产定价、数字金融。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China Economic Review,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

李惠璇,经济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香帅工作室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劳动力市场、资产定价、数字经济。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期刊。

徐建国,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经济学、宏观金融、数字金融。在《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著有《徐远的投资课》、《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城里的房子》、《经济的律动》、《人·地·城》等书。

陈子浩,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任职于银华基金。博士期间从事城市经济学、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成果入选美国人口学年会,在《经济学(季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发表论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