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 按职称排序
  • 按系部排序
  • 按字母排序
  • 博士后
首页>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姓名: 王秀清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年5月

职称: 教授

所属系: 农业经济系

E--mail: wangxq@cau.edu.cn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经济史、农业产业组织

个人简历

王秀清

王秀清,男,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济史、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多个项目,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和首届中国农村发展论文奖(2004)。


1984年9月至1995年7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本科、硕士、博士)

1995年9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2001年始任教授)

著作论文

主要成果:

[1] Market power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los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a's tobacco and food industries, Journal of Agribusiness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 2020, 10(3): 327-339.

[2] Market power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farm-value share determina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Muth-Gardner approach,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9, 11(1): 70-78.

[3] Food scares and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 the case of the pork market in China, Studi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7, 119(2): 98-106.

[4] Is China's dairy processing industry oligopolistic and/or oligopsonistic?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4, 6(4): 644-653.

[5] Price transmission market power and industry technology: a note,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2, 4(3): 281-299.

[6] Di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changes affect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y?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2, 4(4): 440-449.

[7]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 - A calibrated equilibrium analysis,  Economic Modelling, 2011, 28(1-2): 582-588.

[8]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China's Soybean Production”,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2011, 6(25):5606-5613.

[9] Impacts of the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 on the livelihoods of residents of Northwestern China: Perceptions of residents affected by the program,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7): 1454-1462.

[10] The diminishing influences of agricultural output changes on general price changes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0, 2(3): 345-355.

[11]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cigarette excise tax for tobacco leaf tax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0, 2(4): 385-395.

[12] Unsustainably low birth rates: A potential crisis leading. to loss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0, 32(1): 159-162.

[13] Dealing with China's future population decline: a proposal for replacing low birth rates with sustainable rates.,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09, 41(5): 693-696.

[14] China's rural poverty lin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rural poverty,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09, 1(3): 283-300. 

[15] Was China's inflation in 2004 led by an agricultural price rise?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56(3): 353-364.

[16] 非对称价格传递——标准经济学的“漏网之鱼”[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11-17.

[17] 当前我国农业困境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基于农业功能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2):60-65.

[18] “农禅并重”的当代实践与经验——以北京龙泉寺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4(02):27-31+120.

[19] 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对国际玉米市场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4):127-132.

[20] 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市乡村治理的变革[J].新视野,2013(04):95-97+106.

[21] 充分调动和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积极性[N]. 农民日报,2012-10-16(003).

[22] 市场力量估测方法的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2(06):110-116.

[23] 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是否呈区域分散化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2):118-124.

[24] 高产创建项目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2):34-39.

[25]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序研究——基于新疆42个县市96个村镇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3):70-76.

[26] 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09):13-22.

[27]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2):54-60.

[28] 中国烟草加工业市场力量再估测[J].产业经济研究,2011(02):60-67.

[29] 集体化末期农户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一个村庄(北台子)的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02):29-39.

[30] 从山东省看我国农业救灾制度的影响因素[J].山东社会科学,2010(02):59-63.

[31] 中国烟草加工企业技术效率分析——基于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的对比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12):24-29.

[32] 我国北方小麦收购市场与面粉零售市场的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06):33-37.

[33] 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2):40-52.

[34] 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对中国大葱出口日本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8(01):18-26.

[35] 新疆番茄产业中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7):67-75.

[36] 纵向关联市场间的价格传递[J].经济学(季刊),2007(03):885-898.

[37] 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及其需求弹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02):31-36.

[38] 湖北省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04):68-72.

[39] 中国糖料的供给反应[J].中国农村观察,2006(04):2-11+55.

[40] 中国蜂蜜在日本市场的需求弹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6(01):53-60.

[41] 中国农业经济百年巨变[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6-10.

[42] 中国制糖工业效率评价与分析[J].管理评论,2005(08):34-39+64.

[43] 中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06):67-71.

[44] 中国糖料生产成本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02):54-57.

[45] 1981~2000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波及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4(02):12-15+61.

[46] 北京市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05):32-36.

[47] 中国烟草加工业的市场力量与配置效率损失估测[J].产业经济评论,2003,2(01):152-162.

[48] 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03):22-28+80.

[49] 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05):27-32.

[50] 农用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2(02):2-7.

[51]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食物系统不同部门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1(11):58-63.

[52] 我国蔬菜批发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06):18-22.

[53]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结构与绩效[J].中国农村经济,2000(03):11-19+42.

[54] 中国农业增长(1981~1995年):需求角度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9(05):3-5.

[55] 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9(02):3-5.


科研项目

主要观点:

(1)提出了完善救灾制度的具体措施。一是救灾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财力、救灾设备与技术、政府与民间的相互配合以及灾害的预防与应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减灾工程建设、抗灾方法创新和灾后重建中去,让科学技术成为减灾工作有效进行的可靠保证。三是在我国灾害救助中除了发挥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决策外,还应充分重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充分认识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契机,让这些团体在灾害救助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提出了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体系的具体思路。一是建立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构建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资金科学化、制度化的动态变动机制;二是完善对主产区的奖补机制,逐渐扭转“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引导资金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改善、粮食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等领域;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国家主导下的产销利益协调机制。

(3)提出了利用农业多功能化解决当前农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充分挖掘农业的精神文化功能,培养人们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农民的尊敬,减少粮食浪费,增强农民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实现就地增收。三是要充分合理地认识和对待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正反功能,减少粗放型的农业开垦,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有效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创新性开设了国际前沿课程《农业宏观经济学》

为硕、博士研究生讲授《产业组织理论》、《农业经济思想专题》


奖励及其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