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近日,我院朱晨副教授、赵启然副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Consumer Responses to Nutrition Labels in China”在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旗下期刊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JAAEA)发表。朱晨副教授与赵启然副教授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Rigoberto A. Lopez教授和佐治亚大学甄忱副教授为共同合作者。
食品营养标签(nutrition labels)是一种标准化的食品信息标签,通常印在包装袋或盒子上,显示出该食品的成分、营养成分和其他相关信息。食品营养标签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有关所购买食品的信息。通过阅读食品营养标签,消费者可以了解自己所摄入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卡路里量,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控制自己的能量摄入,预防超重和肥胖问题。我国自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下文简称《通则》)。该《通则》是我国关于食品营养标签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识中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都做了明确规定。其中营养成分表强制标示内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同时对许多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都做了具体量化规定。
作为一种促进健康饮食习惯和预防肥胖的信息干预手段,食品营养标签的有效性已经在美洲、欧洲、南美洲等多国被证实;但针对中国食品营养标签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以中国碳酸软饮料市场为例,利用基于40,000多个家庭的132,849条购买记录的混合Logit模型,考察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营养标签的反应。实证结果显示,营养标签能够有效引导中国消费者选择相对更健康的产品,这为以信息干预为手段促进我国居民膳食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本研究还细致梳理了2004年以来中国食品市场中企业自主性(voluntary)营养标签与政府强制性(mandatory)营养标签的政策发展历程(图1),为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图1、我国食品营养标签发展时间线
图2、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度,呈现波动和季节性变化
朱晨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营养标签信息干预方面的研究,此前针对美国市场中食品营养标签有效性的研究已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Food Policy》等国际期刊上,而本研究首次为食品营养标签有效性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
本研究得到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FS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103187、71973136、 72061147002)、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发展培育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jaa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