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风采
  • 支部新闻
  • 党员风采
首页
>党群工作>支部风采>支部新闻

【特辑】院村互联筑堡垒,凝心聚力担使命 ——经管学院开展百村基层党支部调查

发布日期:2022-06-16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序言】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关键要靠基层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百年党史昭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为深入了解农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在“三农”问题政策研究中的特色与优势,为农村基层党支部解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分党委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21年面向全国一百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公开征集当地党支部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归集、整理、核实确认基础上,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对各基层党支部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专业性的回复和解答。回复和解答以书面形式,向有关村支部进行反馈。对于反映较为集中的或典型的问题,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还计划组织专题调研,并通过一定渠道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推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此次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省市基层党支部的积极响应,共有来自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和西藏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村党支部参与,收集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农村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初步分析发现,基层党支部对关于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较为集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15位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研究积累和实地调查研究经验的学者,对收集的所有问题进行专业的回复和解答,并结合不同的村情,经过两轮研判和交流,逐一形成了针对每个村的参考性建议和意见。最后,通过特快专递,书面向所有参与此次征集活动的基层党支部进行了反馈,并与这一百多个基层党支部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该活动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分党委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结合实际,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之一。通过搭建学者和基层党支部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帮助了党员学者深入了解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为基层党支部提供了与学者交流的机会,并对他们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脉问诊,提供了思路。

我们将分批次与大家分享各位学者对各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提出的专业性建议,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发展、未来推进乡村振兴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也进一步激励广大全院师生努力为服务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奋斗,也为即将召开的二十大献礼。


百村调研访谈录——穆月英教授篇

穆月英教授是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穆月英教授长期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围绕“三农”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她所带领的创新团队长期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在得知此次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的事情之后,穆老师爽快的答应了,她说,“此次活动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我们团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村干部极为关心如何具体推进乡村振兴。应该发挥好我们研究者在“三农”发展方面的研究探索的优势,与基层党支部建立合作关系,协助基层干部梳理村庄今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并找出相应发展对策。作为农大人,也想从中助力乡村振兴。”

穆月英教授不仅全程参与了问题的讨论与研判,还就如何深入分析基层党支部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回复基层党支部提出的问题之前,她都会组织团队成员通过电话回访、网络查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各村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各村发展现状对该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调研,针对每个问题给出了自己专业性的解答,为基层党支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拓展了思路。现将穆月英教授针对基层反映最多的两个重要问题的回复分享给大家。

有不少村支书反映了村庄的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村民人均收入不高的问题,在穆月英教授看来,导致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村庄的产业类型比较零散,主导产业不清晰,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穆月英教授进一步建议,各村应当充分挖掘本村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规模农业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同时争取政府的资金等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提升本村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特色农产品优势,用高质量产品赢得市场,保证日益多元的庞大市场的稳定供给。

针对基层党支部普遍反映的农村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问题,穆月英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独从事农业生产无法充分满足家庭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水平的所需,因此村内青壮年劳动力相继离开村庄外出务工,同时村内农业资源开发不足、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也是导致劳动力持续外流的重要因素。为此,她建议各村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农业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养各类农业生产人才,同时村党支部应发挥带动作用,主动寻找并积极扶持潜在的未来特色农业产业带头人,由其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

这只是穆月英教授及其团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穆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的师生多次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初,穆月英教授创新团队与蒲县县委县政府合作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蒲县教授工作站,围绕脱贫县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开展了定点指导和帮扶工作;穆月英教授也被聘任为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岗位专家,为首都蔬菜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等等。“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老师,应当扎实做好研究工作,尽心尽力服务好“三农”决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穆月英说。


百村调研访谈录——马骥教授篇

 

马骥教授作为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在农产品市场与消费、资源环境与经济政策和农户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长期以来,马骥教授持续关注我国农业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积极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对策建议,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我院开展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中,马骥教授全程积极参与调研的设计、实施和推进工作,与对接村庄长期保持联系和沟通,对村庄和农户的发展、风险和和瓶颈问题进行调研走访。马骥教授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经验积累,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广泛交流讨论,给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百村调研活动得到了当地村庄、村民的强烈反响,也为当地农业、农民和农民的发展打开了发展思路。马骥教授表示,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三农”工作会遇到新挑战、新问题、新困难,希望以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为起点,打造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三农”发展的沟通桥梁,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产业兴旺的合力,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力量。

针对部分村庄反映的产业发展问题,马骥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优势,建立产品销售组织,积极对接外部优势渠道,建立稳定的销售模式。同时,通过抖音直播、淘宝直播、拼多多等新型电商平台,尝试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布局电商,有效实现农产品“上行”和“下沉”。针对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和资金问题,马骥教授认为,要加强创业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呼吁青年人回乡创业,并积极与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洽谈合作,拓宽资金来源。

针对部分西部地区村庄所面临的儿童教育问题,马骥教授认为,党支部和村委会可通过强加网络信息建设,通过网络帮助村庄儿童学习中部与东部院校的网上课程或直播课程,打破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为西部农村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提供安全的获取知识的环境,以拓宽西部农村儿童的知识面、培养其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人格修养与魅力。此外,应加强公共教育投资,加强对教师的汉语普通话培训,积极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支教团联系,开展多样化的、常态化的帮扶合作。

针对部分村庄反映的工作经费不足问题,党支部和村委会可对接县级相关部门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元化合作,解决工作经费实际不足的问题。并强调关于工作经费,最重要的途径仍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部分村庄反映的生态保护问题,马骥教授认为,要加强环保宣传。通过宣传栏积极进行环保宣传,让村民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应积极进行相关环保宣传及教育,引导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产习惯,带动农户家庭环保意识的提升。

马骥教授表示,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途径,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服务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马骥教授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基于多年对家禽产业经济的研究和实践,2017年10月马骥教授倡导并联合蛋鸡产业领域内50余家龙头企业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蛋链论坛”,整合相关资源,聚焦蛋鸡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认真服务于蛋鸡养殖场户,积极探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为蛋鸡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2021年5月,马骥教授团队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四川晟兴教授工作站,与当地农牧龙头企业共同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乡村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9月,在前期大量实地调研、分析和实践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基础上,马骥教授团队提出了“挖掘农村价值、提升农业价值、创造市场价值”的产业振兴思路框架,以此设计了“三值耦合助推乡村产业战略”的实践模式,并依托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分别在江苏省盐城市和河北省沧州市等地进行实践探索和跟踪研究。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教师,理应脚踏实地,甘当泥腿子,在了解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理解问题,理实并重式开展‘三农’问题研究,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马骥说。

 

百村调研访谈录——张正河教授篇

张正河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专题主讲教授,国家“三化同步”战略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年来,张正河教授坚持深入农村基层,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涉农企业管理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撰写的多篇资政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领导人批示和政府部门采纳。

在得知此次全国百村党支部的调研活动后,张正河教授十分重视并积极投入其中。在他看来,此次调研活动是一次深入了解基层党支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困难与诉求的难得的机会。“针对村支部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应认真对待,科学研判,并进行针对性的回复。”张正河教授在参加对所征集的问题讨论交流会上如是说。

针对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面临的产业发展难题,张正河教授在对村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产业发展模式。他认为首先应在特色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与文化优势,开展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发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进而带动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针对有不少村支书反映的传统农业种植产量低且缺乏先进种植技术这一普遍性问题,张正河教授认为,在推进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在产业发展规划上下功夫。特别是应在现有主导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本村农业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进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人才聚集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农业合作社来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培育并充分发挥农业经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从而助推当地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参与此次百村调研活动只是张正河教授及其团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题教授,张正河教授先后为全国及各省市培训了上万名领导干部。作为研究团队负责人,他带领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师生多次深入多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探寻通过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之道。张正河说,“推进城镇化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两者是不矛盾的。为此,应当因地制宜,根据特色与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推进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也是张正河教授及其团队长期关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村调研访谈录——蔡海龙教授篇

蔡海龙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青年人才,主要关注农业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以及农业政策改革等转型过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力求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近年来,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需求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决策支撑。

蔡海龙教授每年坚持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对农村调研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我院策划开展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之初,他就积极加入了进来,并为调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做了大量推进工作。调研问卷回收后,他还多次组织讨论,分析村集体的主要问题和诉求,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蔡海龙教授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避免耗资巨大且不适应村民生活需求的环境治理项目,避免为村民带来额外困扰。要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违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初衷。

针对村干部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他认为当前农村正处在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很多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基层遇到落实难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背景下,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有了新变化,因此,加强村干部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对应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特别是对提高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引领乡村振兴无法回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这一代农村基层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蔡海龙教授参与这次百村调研行动是我院教师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他看来,通过与农村基层开展深入合作,从实践中寻找问题,运用专业知识探索答案,再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有利于将高校科研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结合。这是蔡海龙教授的长期坚持,近10年来,他连续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评估,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专项调研,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农业农村政策中得到了体现和应用。蔡海龙教授表示,他将继续扎根到农村基层开展“三农”问题研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百村调研访谈录——司伟教授篇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司伟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多年来,他围绕农业与食物政策等问题展开研究,坚持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撰写的多篇资政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示和采纳并转化为相关文件。

作为院长,司伟在得知学院党委和国农院联合开展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之后表示全力支持,他指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学院老师与农村基层党支部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既为专家学者了解乡村振兴面临的实际困难增添了机会,也为农村基层党支部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拓展了思路。”为此,他不仅全程参与了调研的设计、问题的讨论与研判,还针对基层党支部反馈的一些具体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针对有基层党支部提出的虽然国家乡村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在“质”的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问题,司伟认为,随着农村居住人口的减少,“撤点并校”在全国很多地区已成为普遍性的操作,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缓财政压力。然而在执行的时候,一些地方将布局优化单纯地理解成了减少数量,最终演化成了“撤点并校”政策。中央对此的态度是明确的,并已陆续出台各种调整政策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强调应注意减少因合并学校而导致资产流失,注重保护弱校及弱势群体的权益,尊重教育公平和效益。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基层党支部也普遍反映乡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对于其权益保障缺少相关机制,司伟认为自2009年我国就开始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俗称“新农保”,以应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只是保障标准相对较低。2021年中央第一号文件,对农村养老问题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随着中国养老制度的完善,与老龄化有关的问题,相信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在了解到基层党支部反映农村秸秆焚烧治理的问题之后,司伟结合近几年深入农村调研的切实感受谈到,秸秆焚烧由来已久,目前我们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沼气、压缩块)方面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考虑不划算,包括秸秆还田也有经济账不划算的问题。但是,秸秆还田不能只算经济账。发挥村党支部集体力量,动员农民秸秆还田也许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选项。此外,一些地方的做法也可供借鉴,如秸秆收储饲料化、发酵沤制肥料化、菌菇生产基料化、热力发电能源化等。最后,他强调村党支部应立足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强化宣传引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多措并举,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最后,司伟还表达了他的期望,“此次百村调研活动可能只让大家初步了解了基层党支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实践中这些问题及其原因都比较复杂,需要深入下去进行研究,也希望在此次活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专家、研究生能够深入基层,多侧面、立体化地了解“三农”问题,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服务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参与此次百村调研活动是司伟教授及其团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写照。近年来,在他的组织与带领下,中国农业大学人力资源发展与农业企业数据中心和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师生先后多次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份信念,也是一代代农大经管人孜孜追求的信仰。


百村调研访谈录——马铃老师篇

马铃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长期关注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及农民收入等问题。她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已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支撑。

马铃一直十分重视将理论、政策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问题更好的联系起来。在这次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中,她作为核心组成员直接参与了整个调研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推进全过程,并在深入了解有关村庄的具体问题后,多次组织研讨,认真剖析村支部引领当地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诉求,给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并引起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反响,为全面推进当地的乡村振兴打开了发展思路。

针对发展集体经济难的问题,马铃认为,这次调研中,有1/3的村庄均提到自身产业发展不理想,比如农产品特色不够鲜明,或者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好产品难以卖上好价钱”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乡村自身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大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农产品的种养殖,还是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既需要有特色的差异化,也需要有标准统一化。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需要物色熟悉当地情况,有情怀、懂专业、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加入其中。同时,积极争取外部支持,提升本村的农业产业外部支持。

针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马铃指出,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项目支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改造相关设施。在设施到位后,要组织好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障可使用期限更长。

针对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马铃认为,一方面需要从产业上做文章,比如拓展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另一方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非常重要,统一思想,万众一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可以从上级政府寻求支持,同时利用乡规民约等建立基本行为规范,以助于形成统一认识,解决矛盾。

针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马铃老师指出增加农户收入,是要从产业发展入手。村党支部应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或职业学校开展的农民培训项目相结合,多方面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民开展特色产品种养殖,拓宽产业类型,增加加工类产业或者农家乐等服务类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马铃表示,服务三农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为此,要以全国百村党支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活动为契机,坚持运用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重要方法,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切实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更大作用。


百村调研访谈录——王玉斌教授篇

王玉斌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市场贸易创新团队成员,经济管理学院畜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生产托管、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社、畜牧经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承担过一系列国家、地方和行业重要课题。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需求、新冠疫情影响下农业农村发展等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王玉斌教授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经验。在得知我院组织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有需要时,他欣然加入,并在对村支部提出的具体问题逐个进行认真研判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王玉斌认为,这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些地方正在大胆创新,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此,他建议可借鉴贵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做法,引进或培育有带动能力和乡土情怀的带头人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探索适宜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针对部分基层党支部反映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他认为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应从多种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依托村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加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带动村民从事标准化、规范化农产品种植,与电商、微商等平台合作,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经营性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投入,让更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村民通过务工来获取更多的工资性收入。

王玉斌参与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是他诸多服务乡村振兴案例中的一个。近年来,他一直坚持理论探索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深入基层实践,了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寻求解决方案。2019年和2021年,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乡村振兴—驴业转型与脱贫攻坚》两部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就在最近,他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的教授工作站又刚刚揭牌。王玉斌教授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实际行动,展现了他长期深入农业农村调研的所看、所思、所想及所得,也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学人“学农、思农、爱农、为农”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


百村调研访谈录——吕建军教授篇

吕建军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系主任,中国农业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他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管理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建模等方法,积极推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决策支撑。

在得知此次全国百村党支部的调研活动后,吕建军教授积极参与,并通过和村干部的多次沟通交流,为当地乡村建设把脉。他针对农村党支部所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科学研判和仔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发展乡村旅游问题,吕建军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符合时代特色,要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第一,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一定要注重不同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突出村的自身重点,做好规划,从而保证乡村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围绕特色产品打造特色民俗、特色文化和特色饮食,充分体现出乡土民情,突出差异,全面升级游客体验。第二,乡村旅游同样需要专业化运营和高标准管理。需要做出标准化管理,因地制宜,并做好人才的培养,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就业。第三,要努力打造品牌,提高营销能力。需要探究消费者真正需求,并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乡村观光、度假、节事庆典等旅游产品的拓展业务宽度,利用专业策划人员设计创意活动,引爆宣传,借势营销,快速提升口碑。

针对老年群体网络使用的挑战和困难,吕建军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村支部和村里年轻人的作用,定期组织村中课堂,为老年群体普及网络知识,让他们放下对科技的畏惧之心,接纳网络,并教授基本的手机、电脑等终端的使用方法,循序渐进,让老年群体充分感受网络的乐趣和意义。同时目前各级政府和企业也意识到了老年群体在网络信息时代浪潮里的困境,也在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网络使用门槛。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情况终会得到改善。

针对提升农村地区人才素养,吕建军指出,村干部应发挥模范作用,为村民树立良好榜样。村支部需与村民共同制定合理的村规民约,限制村内不良行为。为了向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发掘本地特色,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吕建军教授参与这次百村调研行动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在他看来,百村调研行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村庄未来发展,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等方面,为村庄探索有效举措、路径,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新发展。


百村调研访谈录——王文信老师篇

 

王文信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定量分析研究,特别是在草业发展政策、草业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王文信老师一直非常重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我国“三农”发展的现实问题。当了解到学院分党委和国农院联合组织的百村基层党支部调研活动时,他积极响应,全程参与了相关问题的分析研判,并在深入分析各村党员特征、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针对部分村主导产业发展慢的问题,王文信表示,由于这些村的产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虽然收入较稳定,但发展的空间有限,同时由于人口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溃乏,产业升级困难。农村基层党支部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并积极与周围的村庄进行合作,通过提高经济作物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积极深化产业链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深挖价值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效益。

针对村民凝聚力不够,制约乡村治理问题,王文信指出,应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以支部建设为抓手,提高全村的组织性。一方面,要搞好制度建设,如村规民约等,并加强执行监督。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层层落实的基础上,可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包括帮扶、培训、评比、趣味运动会等方式,加强干部群众之间的联系沟通,逐步形成思想共识。相信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纽带和示范作用,村民之间的联系会日益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也会逐渐增强。

针对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王文信认为,由于多数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村民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老年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普遍较低,这会对农村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带来较大挑战。他指出,针对这一问题,要因势利导,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可通过制定村发展规划、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举办老年人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多种措施,增强老年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与此次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只是王文信老师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他不仅带领自己的团队经常深入农村基层,还在担任农经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期间,多次带领支部党员师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这次的百村基层党支部调研活动,不仅为我院教师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机会,还为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我院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互动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利于拓展他们的工作思路,进而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王文信说。

 

百村调研访谈录——李军教授篇

李军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同时担任国家肉羊产业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军长期关注农业灾害与应急管理、畜牧业经济与粮食安全等问题。近年来,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需求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决策支撑。

在得知百村调研活动后,李军教授高度重视并给予全力支持。他认为百村调研活动是农大教师服务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契机。因此,他不仅全程为活动出谋划策,还带领团队结合不同村情,经过多轮专业研判和交流,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了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产品产业链发展问题,李军指出,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找准抓手、搭建平台,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全产业链,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在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聚焦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地位突出、成长性好、参与主体多的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畅通资金链,聚拢各类经营主体,构建以“链主”企业为引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在百村调研活动中,乡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人才培育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李军强调要发挥村集体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等成熟经验,强化典型引领、试点示范。而在乡村人才培育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和基础教育是改善人口素质的关键,要鼓励乡村产业人才回流,组成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

针对部分村庄提出的引进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转型问题,李军指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要发挥龙头企业要素聚集的平台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集聚更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带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开发乡村特色资源。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引导其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优势,加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致力解决关键品种、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问题,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李军教授一直认为,农业经济学研究者要勇于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野中。只有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客观问题与挑战,才能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每一位农经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因此,要利用好百村调研活动这一契机,把经管人的社会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深,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百村调研访谈录——吕之望老师篇

吕之望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农地制度、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农业技术变迁、农业经济史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决策参考。

吕之望老师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通过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来分析和解决我国“三农”发展中的问题。从百村基层党支部调研设计之初,他就积极参与其中。针对基层党支部提出的具体问题,他都逐一进行分析和研判,进而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不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还就如何推进村庄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针对部分村庄的产业单一问题,吕之望认为,村庄应顺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业农村就业空间,既要体现自己的特色,也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当然,也可以因地制宜,促进全产业链延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针对部分村庄人居环境建设不足问题,吕之望表示,一方面要加强机制建设,强调完善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突出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因地制宜拓展“三清一改”内容,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激发村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针对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吕之望指出,应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尊重村民意愿,激发内生动力,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吕之望老师参与此次百村调研活动只是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例证。近年来,他始终坚持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先后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评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研究工作,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实地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吕之望表示,他将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政策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百村调研访谈录——洪如玲老师篇

洪如玲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EDP项目执行主任,长期关注我国乡村治理和产业链建设等问题。她撰写的涉农企业案例进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撰写的政策研究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支撑。

洪如玲老师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并善于从社会调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得知百村调研活动的信息后,她积极响应并和其他专家一起参与了整个调研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推进,并在深入了解有关村庄村情和具体问题后,逐个进行认真研判和分析,进而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针对有村庄面临的秸秆焚烧问题,洪如玲指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可以通过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多种新途径来提高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在生活环保方面,也需要从源头抓起,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并积极宣传,提高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针对有村庄提出的乡村人才建设问题,洪如玲认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为此,一方面要考虑启用当地能人。各级政府都会有关于返乡创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例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免息贷款或者贷款担保、资金扶持等,村集体要动员优秀青年及大学生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还应执行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当地能人。另一方面要考虑寻求上级政府支持从外部引进人才,可以采取组织部门委派第一书记,或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下基层锻炼等方式,这些方式都能较好的引进优秀人才。

对于有村支部提出的乡村文化建设难问题,洪如玲指出,文明风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村集体可以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可以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百姓大讲堂、随手拍、素质评比等途径,引导广大村民摒弃不文明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同时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立破并举,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

洪如玲老师参与这次百村调研行动是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洪如玲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经管人,为乡村发展助力自然义不容辞,今后将更多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村调研访谈录——陈俞全老师篇

陈俞全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讲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成员,主要关注养殖业的市场势力、生产效率、价格传导机制以及消费者福利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作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陈俞全十分重视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农业农村发展实践相结合,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作为百村基层党支部调研活动主要成员之一,他先后参与了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问题的分析与研判,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就基层党支部提出的具体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针对一些村庄面临的产业类型单一问题,陈俞全认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同时,要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电商模式,提高其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针对牧区畜牧业发展问题,陈俞全表示,当前畜牧业仍然是牧民主要收入来源,可在农民自愿、互利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带动牧民实现有序生产和有序销售。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将畜牧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当地畜产品对接市场的能力。

针对部分村庄反映的基础设施欠缺问题,陈俞全指出,农村基层党支部要因村制宜,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机制,比如通过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进而拓宽融资渠道。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参与投入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体现新时期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意愿。

参与此次百村调研活动只是陈俞全老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还先后参与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评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了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相关研究报告。陈俞全表示,作为青年教师,今后将继续向一代代经管前辈老师学习,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争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百村调研访谈录——冯晓龙老师篇

冯晓龙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农业经济系副主任,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成员,长期关注我国减贫、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研究。他撰写的多份政策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批示,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冯晓龙十分注重将经济理论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作为核心组成员,他参与了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全过程,并多次组织专题讨论,分析有关村集体和农户的主要问题和诉求,进而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针对有村支部提出的乡村文明建设不足问题,冯晓龙指出,第一,要移风易俗,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将党员干部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清单,事前明确规模、地点、宴请对象。第二,需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乡村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文明银行”、“美德银行”等,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群众互相评比、广泛宣传引导,抵制不良陋习、营造文明新风。

针对有些村庄的环境改善难问题,冯晓龙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的经济投入,为此村党支部要积极与乡镇、县里相关部门保持沟通联系,争取一些项目和资金修建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可以将整个村庄分割成面积相同的工作区域,每个区域配备至少一名环卫人员,每天对工作区域内的垃圾箱进行收集并转运至垃圾堆放点,交由垃圾堆放点管理员进行处理。此外,还应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针对农村青年干部的培养问题,冯晓龙指出,一方面,要优化党组织队伍,吸收年轻新鲜血液。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真正有能力、想干事的青年人可以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同时加强传帮带机制建设,通过老党员、老干部带领年轻的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更快更好适应农村工作。另一方面,要组织村干部到各党建示范点、项目示范基地、产业发展典型村进行实地观摩,通过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相互座谈交流,开阔村干部的眼界、启迪村干部的思路,增强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实践能力、凝聚群众能力和维护稳定能力。

冯晓龙老师参加此次百村调研活动是他作为经管学院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还先后参加了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估等多项社会服务工作。冯晓龙表示,将以此次全国百村党支部调研活动为契机,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不断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国家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村调研访谈录——苏保忠教授篇

苏保忠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中心亚洲研究员(2019-2020),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治理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创新等相关问题研究。近年来,他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及其成果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苏保忠教授始终坚持立足自己的专业实际,把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了能更真实地了解农村实情,更准确地把握农村基层关切的问题,也为了让有关的对策建议更容易落地,他在学院分党委和国农院的支持和鼓励下,发起并组织实施了面向全国一百个农村党支部公开征集引领乡村振兴面临问题的活动。他带领团队成员对基层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归类,随后又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分析研判,并对相关的具体问题逐一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他还根据此次活动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组织专家并依托国农院撰写了5篇政研要报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呈报。

针对部分农村反映的村内种植业不成规模,村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偏低的问题,苏保忠认为,生产分散和传统经营是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种植农民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普遍性问题,一是要结合村情实际,通过转包、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土地流向体力充足、资金投入能力强、有意愿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户,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二是应利用当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优势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议价等关键问题,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升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应从品种改良入手,让当地农产品更具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有故事、有情怀、有态度、有灵魂的品牌,大力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一些农村仍面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苏保忠认为,安全饮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为此,村干部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机遇,主动与县级主管部门进行反映和沟通,以寻求政府对本地新的安全水源开发或外部新净水源引入的专项财政投资,补足饮水设施短板;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共建共管,保证水源地不遭受污染,从而尽早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苏保忠教授参与此次活动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他带领团队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一直以一个经管人的责任与担当,聚焦民生改善问题,深入探究国内外乡村兴衰过程及其成因,利用农村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结合长期跟踪的若干典型村庄发展案例,积极为推进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探寻新的证据和思路。

“此次活动有三个明显不同:一是覆盖面广。这次乡村振兴问题征集活动覆盖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余个农村,其规模是前所未有;二是组团式参与。此次活动以国农院专题调研形式切入,以经管学院党政参与推动,以15名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以50名硕博士研究生和相关老师的辅助支持为依托,开展组团式服务,强化了农村集体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实际效果好。这次活动遵循按需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问诊式”服务,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苏保忠说。显然,在他眼中,这次百村调研活动的落幕并不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结束,在未来,此类活动不仅仍将继续,还将更加深入。


感谢阅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