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首页
>学院要闻>学术动态

【热点聚焦】俄乌冲突与全球粮食安全

发布日期:2022-04-19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导语:2022年2月24日开始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已持续近两个月,地区局势变化和对俄出口限制等问题引发全球粮食短缺焦虑,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延宕、气候恶劣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经管学院教师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近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多个媒体发表观点。

樊胜根、孟婷、王晶晶在《中国日报》发文指出,全球食物系统面临重大风险和威胁,而俄乌冲突、持续的COVID-19以及极端天气在内的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是将全球食物价格推至历史新高。国际粮食贸易缺口和化肥等农资短缺、化石和生物质能源价格上涨,已经引发全球粮价暴涨,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造成压力,并提出了短期和长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在短期灵活调配粮食库存,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挤兑,关注小农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同时在国际上倡导构建保障粮食生产和贸易的绿色通道;在长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转向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韧性的食物系统,优化国内供给结构和进口布局,积极参与国际食物治理,保障中国和全球的食物安全。同时他们还在《农村工作通讯》中撰文指出,俄乌冲突为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具体表现为:从贸易缺口角度看,冲突造成的俄乌粮食出口受限对我国主粮安全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是油籽和大麦进口可能受阻,需警惕油料与大麦进口缺口。从国际粮价传导角度看,由于冲突造成俄乌两国粮食生产、供给和贸易受限,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压力剧增,国际粮价被推高,引发全球食物通膨隐患,增大对我国国内粮食供给和市场的压力。从全球粮食供给和贸易格局调整的角度看,俄乌冲突叠加多重风险,可能对现有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造成冲击,加剧国际粮价和市场供应的风险及不确定性,长期看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压力。新形势下,需全面提升我国农业食物系统韧性,保障新时期粮食安全:一是完善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密切监测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和供需信息;二是树立并落实“大食物安全观”,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多样化食物来源;三是全面推动粮食供应链技术、制度、政策创新,提高农业食物系统稳定性;四是统筹国内外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危机防范与应对。

司伟教授在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中分析了俄乌冲突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针对俄乌冲突使能源市场产生波动,他表示,农业需要能源作为生产的重要投入。油价与化肥等生产资料联系紧密,推高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自然升高。农产品贸易收紧会互相传染,产生传导效应,需求小麦的国家得不到小麦,加剧农产品市场整体恐慌,触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粮食留在国内。与工业品贸易相比,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程度并不高,这场危机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各国寻求自保,产生恶性循环。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比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更复杂,因为粮食贸易和工业贸易不同,涉及到的农业利益错综复杂,不但涉及到本国农民的利益,还可能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因此并不能像工业品那样是比较完善的自由贸易。工业贸易是按照贸易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进行资源最优化配置,例如将工厂外包到劳动力资源便宜的海外国家,但农产品不能如此,受到自身资源限制,取决于资源禀赋限制。世界最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资源禀赋都有一些共性,例如国土面积大,耕地丰富,粮食进口国则是贫穷国家和中国这种人多地少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为农业事关生存问题,各国比较谨慎,每年真正能够实现全球农业自由贸易的粮食份额并不多。

穆月英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劳动力短缺、食品供应中断及交通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到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俄乌局势的持续紧张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较大冲击,使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截至2022年2月,从月度环比价格指数来看,国际市场中玉米和大豆半年来价格持续上涨,月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23%和5.61%,且大豆价格波动剧烈,近3个月的平均环比上涨率约为10%,而小麦今年2月比1月上涨了22.7%。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的葵花籽油出口量则位居世界第一,两国小麦的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21年,两国葵花籽油的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量的80%。俄乌冲突使很多国家难以获得小麦和谷物的正常供应。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对俄、乌两国的粮食供应依赖度高,受到的冲击将尤为严重。同时,石油天然气作为农资中化肥农药的主要原料,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意味着粮食生产成本剧增,这对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带来了直接冲击。数据显示,俄乌冲突以来,原油价格近半年波动剧烈,平均增长率为5.8%,幅度为-20.81%至17.21%。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石油价格一路攀升,月度环比价格增长率分别是13.64%、17.21%、8.59%、4.76%。俄乌冲突及后续制裁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供需错位,引发原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对中下游的化肥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一些肥料的涨幅高达40%,给全世界种粮农民带来农资困扰,同样给中国粮食供应安全带来挑战。但针对俄乌冲突、全球性粮食短缺,中国谷物基本自给,有底气打赢这场粮食“保卫战”。

林发勤教授先后在《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杂志》和《农村金融时报》等媒体撰文和接受采访。他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双重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面临较大冲击。俄乌冲突在粮食的生产、运输层面大大冲击了国际粮食供给,并助推粮食价格上涨。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其氮磷钾肥均为全球出口前三位。此次俄乌冲突引发的供应削减和经济制裁进一步抬高了化肥价格。尽管限制出口有助于保障国内供应和稳定国内价格,但会进一步扰乱全球供需,推高国际粮价。除了贸易政策,考虑到地缘局势演变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下很多国家可能维持量化宽松等因素,国际粮价未来一段时间会继续上涨。虽然俄乌局势对粮食贸易的影响可能更多集中在部分区域,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为避免出现局部粮食供应危机,各国可通过多边渠道进行协商,共同平抑国际粮价上涨态势。粮价不断上涨主要会加剧欠发达、低收入及缺粮国家和群体的支出负担。如果乌克兰紧张局势持续一个季度以上,将可能形成新的贸易格局。同时,考虑到资源禀赋、出口量等因素,其他生产国虽具有一定替代性,但产能也可能较为有限。关于中国粮食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大豆和油料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两种大宗农产品。在东北增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将有效提升大豆的供给能力。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和收入保险政策有助于增强大豆种植积极性。培育海外大豆生产企业有助于提升大豆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李春顶教授在《央视财经频道》、《CGTN》、《21世纪经济报道》、《凤凰卫视》等媒体撰文及接受采访时指出,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从化肥市场的波动来看,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国际化肥市场价格持续飙升,很大程度将影响农民的种植收益,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进一步推升粮价的上涨。对中国而言,中国是钾肥进口大国,尽管俄乌两国先后发布的出口禁令将会导致全球钾肥价格上涨,但中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近期达成新的进口合同,保障国内钾肥供应、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来说,中国在化肥供应方面受到的影响会较小。俄乌粮食和油籽生产供应链与物流中断以及对俄罗斯出口的限制措施,也将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粮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一系列因素推动的结果。一是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二是自然灾害的冲击。三是全球多国的碳减排在客观上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五是人为的投机和垄断的影响。面对粮油价格上涨风险、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以及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亟需全球治理与合作协调,保障供应、畅通贸易并抑制价格,将疫情、灾情和地缘政治冲击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是要保障供应和生产。二是要维护粮食贸易的畅通。三是要多措并举抑制价格。四是要倡导和鼓励节约。五是扩大粮食援助。此外,中国在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中,还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粮油的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粮油市场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王玉斌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和《第一财经》采访中指出,俄乌局势引发的供应担忧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目前市场对小麦、玉米、大麦等粮食作物价格普遍看涨,不过涨幅不好判断,要看后续地缘局势进展情况。同时,相关贸易伙伴国预计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平抑价格影响。早在地缘因素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之前,国际粮价就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近两年,粮价主要受疫情冲击供应、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产量、资本炒作等多方因素叠加影响。考虑到俄罗斯、乌克兰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粮食出口大国,如果地缘局势进一步升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冬小麦春季管护和玉米等谷物播种,进而可能引发局部粮食供应短缺。如果在管护播种期到来之前地缘局势有所缓和,那么对于相关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会很快减弱。如果单纯从三个国家玉米出口量数据看,理论上阿根廷、巴西等国填补乌克兰玉米出口空缺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能否有效得到填补,还受到极端天气、玉米种植生产要素价格及海运等情况而定。粮食具有需求偏刚性、价格易波动的特点。在地缘局势等因素作用下,未来粮食供应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世界范围内的局部应急状态更加凸显粮食供需稳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各国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倡导和稳定粮食消费,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