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首页
>学院要闻>学系新闻

我院马红旗老师团队在建三江的调研成果发表

发布日期:2021-01-25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7年3月,我院马红旗副教授的团队成员们在冯开文教授的带领下与云南农科院的李隆伟博士等一行来到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建三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建三江地处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区内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极具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绿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和独特优势,享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的美誉。该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引领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米业,调研成果于近期发表于《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和《Resource Policy》。

调研目标及问题发现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制米业是建三江地区与其它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一个产业,区域内所有产业的兴衰基本都跟随制米业波动,然而制米业这个领头行业在产业发育过程中却正遭遇一个“易进难退”的困境。具体而言,建三江地区制米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时候也不过40%,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大量的闲置产能不能及时从市场中退出?

调研结果显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速度太快,新设备引进来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就已被另一套更新的设备所替代,设备被迫闲置;二是政府补贴的参照标准是企业规模,因此企业不愿把旧设备变卖,不然企业规模缩小后无法拿到更多的财政补贴;三是涉及到国有资本的产能会牵涉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所以旧产能更不容易退出市场。

我们形象的把我国产业发育过程中的这种“易进难退”现象称之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貔貅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就农业而谈农业或许无法为调研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找到突破口,从资本代谢的角度窥视产业资本发育与积累的本质规律也许是探索该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思路。

调研的应用及理论价值

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对产业发育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缺乏对产业发育中“貔貅现象”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产业政策导向会出现偏误。我们知道,“貔貅现象”必然会导致产业发育出现臃肿,这就有可能引发政府出台限制投资扩张的产业政策。事实上,“貔貅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产能退出出现阻滞,而非产能进入的问题。若用限制产能进入的方式来治理产能发育的臃肿,必将伤及企业的技术进步,因为据我们观察,调研地区制米企业新进产能都是先进产能。所以,治理产业发育臃肿问题,不在于限制进入,而在于积极引导旧产能的及时退出。

二是学界和决策层对产业技术效率的把握将与企业家的认知产生背离。在产业臃肿的情况下,要素存量要远远大于要素服务量。比如,一家企业有10台设备,但经常有4台设备在运转,另6台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此时的要素存量为10,而要素服务量却为4。然而,学者和或产业决策者一般无法知晓企业运转过程中的要素服务量,而只能拿到要素存量的统计资料来替代要素服务量。问题就出现在,测算产业的技术效率问题务必需要使用要素服务量,当要素存量与要素服务量存在较大偏离时,仍用存量来替代服务量必然存在很大的偏差。不一样的是,企业家则完全不同,他们对企业运转中的要素服务量是非常清楚的,这也正是学者和产业决策者对产业技术效率的评价与企业家的感知产生分歧的关键所在。这与我们的医院体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被体检者对自己身体不适的感知是最清楚的,但医生提交的体检报告却显示被体检者的一系列指标都是正常的。

研结果的学术表达

上述重要发现激发了我们的理论自觉,把上述调研发现转化成学术表达尤为重要。但这一转化过程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捕捉“易进难退”的理论基础?习惯于借鉴物理学意义上均衡分析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更愿意从均衡的角度来接受产业发育的规律,而我国现实中的产业发育更多表现的却不是均衡而是产业资本的进化与代谢。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善于借鉴生物学研究范式的老德国传统,德国学派、历史学派、熊彼特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学派等主张的非均衡路径上的进化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学术表达中“易进难退”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熊彼特主义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引申到我们调研发现的“易进难退”,其本质就是“有创造,而无破坏”。

二是在统计技术上如何识别出最接近企业家认知的要素服务量?在计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技术效率时,完全可以用要素存量代替要素服务量,由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非常接近于出清状态,即要素服务量非常接近于要素存量。但我们不能对此进行照搬照抄,因为我们的要素存量要远远大于要素服务量。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统计技术把要素服务量识别出来。在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申广军教授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与交流后,我们形成了策略:利用成本函数法估算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然后在成本函数中带入产能利用率,最后反推生产要素的服务量。这一尝试让我们也对现有的技术效率的估算方法提供了重要补充。

三是如何利用微观数据为理论推演提供实证支持?目前获取农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相当困难,鉴于工业企业的产能发育也会遇到类似的代谢问题,我们尝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钢铁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产能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钢铁企业产业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顽疾。结果发现,利用钢铁行业的微观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完全支持我们在建三江制米行业中的发现。

最终,经过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申广军教授的合作,我们完成了对上述两大发现的学术表达:(一)《经济学(季刊)》和《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待刊),主要借鉴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揭示了我国产业发育中“易进难退”的本质规律;(二)《世界经济》和《Resource Policy》,主要通过对要素服务量的识别,提供了一套新的技术效率估算方法,使得学者及产业决策者对产业发育中技术效率的感知更接近于企业家的感知。

(1)马红旗、申广军,2021:《规模扩张、创造性破坏与产能过剩》,《经济学(季刊)》第1期;

(2)马红旗、申广军,2020:《产能过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世界经济》第8期。

(3)Hongqi Ma,  Xinxiang Mei, Yuan Tian, 2020:《The impact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credit support with regard to overcapacit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 of steel enterprises》,《Resource Policy》10(68).

撰稿人:杜佳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