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 按职称排序
  • 按系部排序
  • 按字母排序
  • 博士后
首页>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姓名: 马红旗

性别:

籍贯: 河南卫辉

民族: 汉族

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所属系: 经济贸易系

E--mail: mahongqi@126.com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发展经济学、贸易经济

个人简历

马红旗

马红旗,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贸易经济,主要关注“资本”和“劳动”两大关键性生产要素在我国产业和地区发展中的内在规律及演变特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Resource Polic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和中央高校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担任《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经济科学》、《经济评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著作论文

研究脉络及成果

近5年来,主要以我国产业发展为基础,关注资本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在我国产业发展中聚集与流动的一般规律。充分把握资本和劳动运行的底层逻辑可以为来自顶层设计的宏观问题捕捉到最为真实的微观基础,试想若在贯彻宏观问题时缺乏对微观基础的准确把握,那么再高明的治理政策终将与初衷背道而驰。在这一领域的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两个大的研究主线:一是“资本--产业”分离下的产能过剩;二是“劳动--安居”分离下的人口流动。


(一)“资本--产业”分离下的产能过剩

当物质资本质量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企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就会越来越凸显。事实上,进入90年代以来产能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2008年以来最为突出。自索洛于1957年所创建的增长核算框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TFP增长率的测算方法以来,至今仍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索洛将如此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过程中所设定的要素被充分利用的假设条件却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明显不符。产能利用不足的现实状况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实际参与生产是要素服务量,而不是要素存量;另一方面是短期内参与生产的要素服务量是一个可变要素,而短期的资本存量才是固定要素。要素服务量和要素存量的如此差异,正是TFP增长率估算出现偏差的原因所在。若忽略产能利用不足问题,生产要素的技术水平和产出弹性的估算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这样就无法充分的把握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及产出贡献,进而影响由“索洛余值”形式所表现的TFP增长率的估算。据此,我们基于我国产业长期存在产能利用不足的现实情况,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有关要素充分就业的潜在假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进行了全新的测算并分析了产能过剩与TFP的关系。该条主线上的代表性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Resources Policy》、《经济评论》等期刊。

[1] 马红旗, 黄桂田等,2018:《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所有制差异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2]马红旗, 申广军,2021:《规模扩张、创造性破坏与产能过剩》,《经济学(季刊)》第1期。

[3]马红旗, 申广军,2020:《产能过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世界经济》第8期。

[4] Hongqi Ma Guangjun Shen, 2021(3), Do new mayors bring fresh air? Some evidence of regulatory capture in China, 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
[5] Hongqi Ma, 2020(68), The impact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credit support with regard to overcapacity, Resources Policy.


(二)“劳动--安居”分离下的人口流动

在二战以来的发展经济学中,以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为主的“二元经济”理论一直以来是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收入增长的理论根基。然而,该理论体系对农村劳动力“无条件”流动的假设与我国经济转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资本“技能化”扩张的现实环境却渐行渐远。因为随着我国物质资本积累质量的提升,技能水平正日益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重要障碍,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越来越表现出“有条件”的流动。有鉴于此,我们根据我国产业资本积累规律和劳动力流动的新规律,重新修改了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为主的“二元经济”理论的理论假设,并对物质资本质量提升引动的“有条件”的劳动流动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全新的理论推导。通过对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物质资本的积累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结论是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依赖性的增强确实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也正是我们的现实直觉为何与传统“二元经济”的理论推导不一致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还表明: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的依赖为我国劳动技能的积累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内生机制。所以,我们认为,物质资本质量的提升引致的“有条件”的劳动流动是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特征,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质量大幅提升之前已经达到很高的城市化率了,且工薪阶层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这一条主线上的主要发现是“有条件”的劳动流动与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假设的冲突,贡献在于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并进而进行了理论推导。该条主线上的代表性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经济评论》、《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经济学家》等期刊。

[1]马红旗, 黄桂田等,2017:《物质资本的积累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资本-技能互补视角》,《管理世界》第4期。

[2]马红旗,徐植,2016:《中国物质资本与异质劳动之间的替代:理论分析与经验估计》,《经济评论》第1期。

[3]Hongqi Ma,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reshold Effects of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in China”,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7(7).

[4]马红旗2014:《对人力资本形成理论的新认识》,《经济学家》第12期。


(三)未来的研究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围绕资本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运行规律,展开对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

1. “乡村振兴”中的资本积累(物质资本)

A: 资本在乡村积累与在城市积累的本质区别与底层逻辑?

B: 资本在乡村积累如何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C: 资本在乡村积累如何避免陷入“产能过剩”的怪圈?

D: 资本在乡村积累如何避免扩大乡村内的“收入差距”?

E: 资本在乡村积累如何与生态(碳中和)共生? 

2. “乡村振兴”中的劳动流动(人力资本)

A: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二元结构”?

B:“产居一体”的乡村生存逻辑(“资本--产业”与“劳动--安居”生存关联)?

C: 农村现代化与人口现代化的关系?

D: 城市边郊的“别墅区”与乡村的现代化居住区的本质区别?

E: 乡村的“产居一体”如何支撑城乡人口流动的平衡与互补?


科研项目

代表性课题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JY001):《“资本-技能”互补视角下驱动力转换的内生路径及政策保障研究》,2016.06-2019.01。

[2]省部级重点项目(2015LZ02):《我国教育财政缺口的测算及基于教育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方案设计》,2015.10-2018.10。

[3]中央高校科研专项科研基金(重大社科培育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新“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及增收的影响及政策保障体系研究》,2021.04-2022.10。

[4]中央高校科研专项科研基金:《我国环境规制中的“规制俘获”及治理对策》,2019.04-2020.3。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应用统计学》、《世界经济概论》

奖励及其他

附件下载